大連為什么會長胃息肉?如何預防?
——
【大連醫院胃腸科】為什么會長胃息肉?如何預防?
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及黏膜下層的隆起型病變,內鏡下表現為扁平無蒂或帶蒂的病理損害,可為單發或多發。
2010年英國胃腸病學協會發布了胃息肉診療指南,指出根據病理類型可將其分為:
(1)黏膜上皮息肉,包括增生性息肉、胃底腺息肉、腺瘤性息肉、錯構瘤性息肉及其相關綜合征(如:幼年性息肉、黑斑息肉綜合征、Cowden 綜合征、息肉病綜合征)、非錯構瘤性息肉綜合征;
(2)非黏膜上皮息肉,包括胃腸道間質瘤、炎性纖維瘤息肉、異位胰腺、神經內分泌腫瘤(類癌)等。在中國,胃息肉還包括炎性息肉,而國外學者認為炎性息肉可用于描述增生性息肉、炎性纖維性息肉及其他非特異性病變,現已棄用。
胃息肉發病人群中,多數患者由于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而易被忽視,若合并胃炎,可表現為上腹部不適、腹痛等;若胃息肉生長在賁門部或幽門部,則可能出現消化道梗阻癥狀。目前隨著胃鏡檢查的普及,胃息肉的檢出率逐年升高,但多于偶然間發現,因其具有惡變傾向,應引起關注。
關于胃息肉的具體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,因增生性息肉、散發型胃底腺息肉及腺瘤性息肉為目前常見的息肉類型,今天我們來看一下有關常見胃息肉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,希望提高臨床醫師對胃息肉的認識,為胃息肉的防治提供依據。
1. 幽門螺桿菌(Hp)
Hp是一種定植于人胃黏膜上皮細胞的螺旋狀革蘭陰性桿菌,于1982年由Marshall等首次成功分離培養。研究發現,增生性息肉產生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胃黏膜損傷。而Hp可致胃黏膜損傷,其重要機制為:Hp釋放的抗原物質可刺激上皮細胞、巨噬細胞等產生大量趨化因子,造成胃黏膜內中性粒細胞、淋巴細胞及巨噬細胞浸潤,引起胃黏膜活動性炎癥,進而可刺激胃內炎癥糜爛處的黏膜腺體、腺管數量增加及小凹增生,使得此處胃黏膜隆起,最終致息肉的發生。
研究表明,Hp感染可增加增生性息肉的發生風險。Elhanafi等的研究結果提示,與Hp陰性人群相比,Hp陽性人群患有胃息肉的概率高5.3 倍(P=0.0003),且在該組中有34%的人患增生性息肉,有10%的人患胃底腺息肉。韓國的一項研究表明,Hp陽性組中有84%的胃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根除Hp后息肉消失。Kang等發現Hp感染的持續陽性狀態與胃鏡下切除后胃增生性息肉的復發顯著相關。蔣宇亮等認為,多發性息肉Hp的感染率低于單發性息肉,而胃底腺息肉中51.3%為多發性,提示胃底腺息肉的發生與Hp感染的相關性較低。Carmark等研究發現99%的胃底腺息肉患者Hp陰性,認為胃底腺息肉與Hp感染呈負相關關系,這與文獻的結果基本一致。Vieth等認為胃底腺息肉多發生在Hp陰性人群中,提示該人群發生潰瘍和胃癌的風險較低,即胃底腺息肉可能是胃內一種良性征象。
由此可見,Hp感染與增生性息肉之間密切相關,增生性息肉患者應積極檢測及根除Hp。
2. 質子泵抑制劑(PPI)
20世紀80年代末第一個PPI奧美拉唑上市,用于胃食管反流病及消化性潰瘍等酸相關疾病的治療,效果顯著,此后PPI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,研究者普遍認為該藥物安全性良好。自Dent首次報道3例因長期使用奧美拉唑而發生胃底腺息肉的病例后,人們開始逐漸關注PPI的不良反應。
研究報道,長期使用PPI可致骨質疏松、艱難梭菌感染、肺炎、心肌梗死、低鎂血癥、維生素B12缺乏等不良后果。
多項研究表明,長期使用PPI制劑(≥1個月) 為胃底腺息肉發生發展的高危因素之一。
Tanaka等報道了1例服用雷貝拉唑后出現的胃底腺息肉患者,在停藥9個月后發現息肉明顯減小,進一步說明胃底腺息肉的發生與PPI使用相關。
Shuichi等報道1例使用奧美拉唑后胃鏡發現增生性息肉的患者,且患者并無Hp感染史,并提出長期使用PPI制劑可能是胃增生性息肉發生的一個獨立于Hp感染的危險因素。
關于PPI導致胃息肉形成的機制尚不明確,可能原因有:
(1)PPI抑制胃酸分泌,使得胃底腺體扭曲擴張,進而可形成黏膜內囊腫,囊腫擴大可發展成為胃底腺息肉;
(2)PPI抑制胃酸分泌的同時可導致促胃液素分泌增加,而高水平的促胃液素與增生性息肉的發生有關;
(3)與未使用PPI制劑者相比,使用者(>8周)胃鏡下可見多發性白色隆起性病變和鵝卵石樣黏膜(P<0.01),也可能最終進展為增生性息肉。
但是,Garcia-Alonso等在胃底腺息肉與非胃底腺息肉人群中發現,二者長期使用(≥3個月) PPI 制劑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(P= 0.463),可能與PPI制劑的使用時限較短有關。胃息肉的發生與長期使用PPI制劑(≥12個月)有關,提示臨床醫師在今后指導患者使用PPI制劑時應考慮其劑量及使用時限。
3. 年齡、性別
研究顯示,胃息肉多發生于45~60歲人群,其中女性占63%,男性占37%。Elhanafi等在其研究人群中發現,胃息肉患者的平均年齡為(58±12)歲。
鄭恩典等發現胃息肉檢出率女性約為男性的1.7倍。
研究表明,各類型胃息肉患病率在10~69歲呈快速上升趨勢;在>69歲人群中,胃底腺息肉出現下降趨勢,胃腺瘤性息肉呈現明顯上升趨勢,增生性息肉出現輕微下降趨勢。
以上研究結果顯示年齡、性別是胃息肉發生的危險因素。
4. 慢性胃炎、反流性食管炎、膽汁反流
Abraham等研究增生性息肉患者息肉周圍黏膜時發現,85%的患者胃黏膜具有炎性改變,其中活動性慢性幽門螺桿菌胃炎(25%)、反應性或化學性胃?。?1%)、自身免疫性(12%) 或環境性(8%)的化生性萎縮性胃炎較為常見。
Zhang等分析了1508例病理確診為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的病例資料,發現其易合并胃息肉,且主要為增生性息肉。
上述結果表明各種形式的胃炎與增生性息肉的發生發展存在關聯性。
另有研究認為,胃息肉的發生與反流性食管炎相關,尤其是胃底腺息肉,此類患者反流性食管炎的檢出率明顯增高。Fan等的研究佐證了上述結果,認為可能是與患者長期使用PPI有關,進一步說明其與胃底腺息肉的發生存在相關性。
此外,研究報道,胃息肉的發生與膽汁反流相關,可能機制為反流入胃的十二指腸液含有膽酸和胰酶,改變了胃內pH值,使胃內處于低胃酸狀態,促胃液素分泌增加。結合型?;悄懰嵩谒嵝原h境中可刺激胃黏膜炎癥性增生,二者均可誘發息肉的產生。
5. 生活習慣
Cao等研究發現飲酒、吸煙均是胃息肉發生的危險因素。
在動物實驗中,經常使用乙醇誘導大鼠胃黏膜損傷,因為乙醇可直接損害胃黏膜屏障,進一步可致炎癥細胞的活化及促炎因子的釋放,如組胺、白三烯、內皮素等多種炎性介質,進而加劇胃黏膜的損傷,導致胃黏膜炎癥、潰瘍及胃息肉的形成。但乙醇與胃息肉發生的相關性尚需大樣本研究證實。Giulio等發現,吸煙可增加萎縮性胃炎患者并發良性胃息肉的風險,這與吸煙增加Hp感染一線治療失敗的可能性相關,并且吸煙可減少胃黏膜血流量,致胃黏膜缺血、糜爛,增加胃黏膜息肉的發生風險。
Tsubono等在多種動物模型研究中發現,綠茶多酚抗癌活性強,可抑制亞硝化、細胞增殖,具有誘導癌細胞凋亡等多種作用,這與Huang等的研究結果一致,其認為飲用綠茶可降低胃癌發生的風險,但需注意綠茶的使用方式,因為飲用過高溫度的綠茶反而會增加胃癌的發生率。
研究還發現,普洱茶及黃茶提取物具有抑制炎癥反應及保護胃黏膜的作用。
由此推斷,飲茶可為胃息肉的一個保護性因素,但需注意飲茶方式。
胃息肉也與人們精神心理因素、是否規律飲食、食用高溫食物、進食蔬菜水果等具有相關性。
總結
近年來由于胃息肉的檢出率逐年升高,且其具有惡變潛能,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。增生性息肉不僅與胃癌具有密切關聯,與結直腸腫瘤的發生也有一定的聯系,需引起研究者及臨床醫師的重視。
胃息肉的發生可能與某些可控和非可控因素相關,因此為預防胃息肉的發生,對一些可控因素,如Hp感染、PPI的長期使用、慢性胃炎及胃食管反流等疾病,吸煙、飲酒等不良生活方式,應予以足夠重視,及時發現并根除Hp,避免濫用PPI,規范治療慢性胃炎及胃食管反流病,杜絕吸煙及飲酒習慣。
目前關于胃息肉發病相關因素至今無統一定論,需國內外學者在胃息肉發生的危險因素方面行進一步研究和探索。
(圖文來源于網絡,如有侵權,聯系刪除)